一:字体发展历史
Black Letter,也称Gothic Script(哥特手写体)或Old English Script(旧式英语手写体)。中文译名,国内的叫法五花八门,有叫黑体的,有叫装饰体的,有叫哥特体的等等。
在这里,我们统一称为哥特体。
公元9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笃信基督教。当时整个欧洲普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除了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会读书识字。
为了更好地推行基督教,改变文盲状况,查理大帝命人搜集大量古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并加以改革,统一采用卡洛林小草书体(Carolingian miniscule)抄写。后继者不断推动的文艺与科学运动,史称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也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卡洛林小草书体是西文字体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它明确区分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大大提高了阅读和抄写速度;区别出了字体的X高度和上伸部和下降部,奠定了今日字体设计的基本方法。
卡洛林(Carolin)一词,来自拉丁文Carolus,即查理(Charles)。公元843年,查理大帝死后不久,他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在此基础上形成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卡洛林小草书体
2世纪,文化需求激增。很多新的大学成立了,迫切需要印刷各种知识的书籍。承载各种新知的书籍需要快速地被印刷出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卡洛林小草书体虽然有着不错的易读性,可要大量书写或雕刻耗时太久。当时纸张不菲,字体过大,又显经济性不足。
到了12世纪中叶,一种便于快速书写和大量印刷的字体在法国的东北地区和低地国家流行起来了。这就是Black Letter字体。
公元1407年的拉丁文手抄圣经。
可以看到卡洛林小草书体那种松散随意的字母已经变成了Black Letter的整齐紧凑,具有一种强烈的韵律和美感。
11和12世纪交替之时早期风格的Black Letter开始成型。与此同时,哥特风格也在建筑领域兴起,或许是时间上的重合,Black Letter被14世纪的意大利学者瓦拉讽刺为Gothic Script(哥特手写体)。
二:字体分类
13至14世纪期间,欧洲各国战争不断,国家分分合合。Black Letter的发展趋向混乱而多元,主要有两大分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使用Textura变体;以南的地区,使用Rotunda变体。
Textura,Rotunda,以及Textura之后的变体Schwabacher和Fraktur
三:Gothic Textura Quardrata
到了15世纪中叶,Textura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它成了教堂所有文书的通用抄写字体。同时,在保留手写笔画基本形态的,Textura成为了第一个被铅字印刷出来的字体(印刷在羊皮纸上)。
顾名思义,Textura Quardrata表明了文本如同一行行织物一样美观。Textura意味着一种如同织物一般整齐的效果。
这是很经典的一款字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它!
教程
哥特体应该使用平尖类笔。
接下来看大写字母的书写。
这种大写字体最早出现在木刻本上,展现了与印刷体和手写体的不同。
部分内容翻译自《书法圣经》,原著David Harris
部分内容出自Type Is Beautiful 中 Black Letter 小故事。